


精心设计话改革,方法指导显成效。4月6日上午,人文社科部陈建磊老师在6222教室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名副其实的“优质课堂”公开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此次公开课由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和人文社科部共同组织,学校副校长许淑燕、各教学单位教师共60人参加观摩听课。
课堂上,陈老师从“一周新闻综述”导入,自然而然引出当前全国热议的“雄安新区”建设新闻事件,并请同学们讲述清明小长假回家在农村的见闻,由此展开讨论,提出当前农村发展的新面貌缘起于“小岗村的红指印”,进一步延伸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浙江改革实践以及“温州模式”的讲授,最终以引导同学们弘扬“浙商精神”和“四千精神”作为总结。整堂课具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教学导入上,开讲自然,循序深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跟随老师的讲授思路;二是教学过程上,注重学生融入和参与,整个讲授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要求贯穿始终;三是教学方法上,既有案例教学、又有主题讨论,既有学生发言、又有教师精到点评,教法巧妙,循循善诱;四是教学设计上,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和渗透教学过程,实现知识讲授、思想引领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
多年来,人文社科部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总结优秀教师先进教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七条”:视频导入,引发思考;案例教学,点评精到;开展讨论,兴趣为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把握规律,方法巧妙;循循善诱,科学有效;素养教育,率先做好。课程组专题组织老师们学习讨论,并精心提炼了每一条方法的应用关键点,指导老师们有效加以运用。同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借力“青年教师助讲培养”等平台,采取师傅帮带、同伴互助等有效方式,帮助和带领青年教师一起成长。为了这次公开课,陈老师和他所在教研室的老师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数次磨合,对授课过程进行了精心演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