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暨南大学教授 教学督导王永山
不管你赞同或强调哪种教育思想,你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不管你能罗列出多少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你都不得不承认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将施展才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讲学生听占用的时间总是占很大比例。所以,在讨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时候,必然联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我担任本科教学督导委员工作多年,深深感受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存在分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讲课学生是否喜欢听
讲课在传授知识,这是人人都接受的观点。为了说明讲课也有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评估其效率和价值,不妨与通信过程相比较。讲课,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通信过程。通信系统是讲通信效率的,单位时间内传输了多少信息;通信是有成功和失败之分的,失败的通信效率为零。通信系统通信的成功和失败是那样清楚明白地摆在人们面前:正在通电话时,互相听不清或突然断了;快递邮件不能按时送达,等等。讲课传授知识通信系统,信源是教师,信宿是学生。教师讲课传授知识同样存在着效率、成功和失败问题。教师不讲或讲错了(不是要传授的知识),学生不听或者环境造成无法听,都可能造成传授知识的效率低下或失败。通信的失败是人们断然不能接受的。电话不通会引发怎样的投诉?与通信系统不同的是,讲课传授知识的低效率、不成功或失败常常被容忍,甚至不谈讲课的效率,不谈讲课的成功率和失败率。虽然,讲课的失败可以弥补,例如学生看书自学,获得同样的知识。但这并没有改变讲课本身失败的事实。讲课失败对于学生、教师都是资源(例如时间)的浪费。
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通信过程的成功,教师和学生都是要件。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听得懂,是传授知识通信成功的基本条件。老师讲课达到学生爱听的程度,传输知识的通信成功率就会高,教学效果就会好,教师的存在价值自然高。对于“爱听”很难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可以列举出很多“不爱听”讲课的现象。不愿意来听某门课,长时间迟到,课堂上睡觉,聊天,看无关的书,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和与老师交流等。不爱听课的极端,就是不听课。这里没说责任,学生不听课当然责任不全在教师。但就事实而言,教师讲课对于根本不听课的学生而言,“通信过程”完全断开,还有价值吗?所以我认为对教师讲课评价最基本的项目是看学生对他讲课爱听的程度。而教师应该从职业生涯开始就要把学生爱听你讲课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
有些老师,不仅学生爱听他讲课,而且受到学生的全面赞赏,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成为学生的偶像,成为偶像老师。从学生爱听课的教师到成为学生的偶像教师,应该是一种更高的追求。对于大多数教师,很难一开始就成为偶像教师,也不能过高要求。但让自己的讲课受学生欢迎,学生爱听,是现实的、可以达到的目标。
二、教师的讲课是否符合认知规律
教师的讲课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才可能爱听你的课。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心理学中认知学习理论,对于课堂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其要点如下:
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知识结构,用现代计算机术语来说,就是知识库。广义上,认知结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有序的组织;狭义地说,它是某人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知识、经验和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有序的组织。人出生后就开始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物种”决定的。所以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包含先天的遗传因素。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意味着认知结构的更新和重构,也就是说,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在不断重构过程中,逐渐优化的。学习是后天的,所以人脑中认知结构的差异,更与后天的环境和学习有关。新知识学习的结果就是认知结构的重建(包括知识的积累)和优化。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把自己认知结构中已经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基础知识或背景知识)与新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地更新和重组过程中,新知识和旧知识是相对的,今天你学习的新知识,明天就可能成为迎接新知识的旧知识。这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背景(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实施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
可以总结出下列结论:人脑中的认知结构在一生的学习中,不断的重建和优化;构建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任务;而已经具备的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后续学习的核心条件。这就是说,学习和认知结构的优化是彼此互相促进,是良性循环的智力发展的要素。
三、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点
用认知学习理论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要看他唤醒、调度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讲好新知识的同时促进新旧知识同化的能力;指导学生重构和优化认知结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点:
(1)有经验的老师特别重视每次课开始的概述,就是“开场白”。
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它重要,所以备课时花费较多时间设计开场白如何讲。即使讲课多次内容很熟悉的老教师,具体内容可以不备课,在课堂任意发挥,但开场白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上次课遗留的问题精心准备的。不重视开场白的老师,很难说他是位成熟的老师。如果用现代打分的方式评估一堂课,开场白讲得如何,应该占较多的分数比重。学生是否爱听老师讲课,就是从开场白开始的。听老师的“开场白”,就可以知道这位老师是否认真备课了。
从认知结构的概念出发,好的开场白至少可以有下列作用:与学生建立思想上的沟通,让学生在上课的开始就以愉悦的心情、渴望的态度,准备听老师的讲授;唤醒和提取认知结构中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让旧知识到“大脑的前台”来,“迎接”新知识;开场白是展现老师才能的最好机会。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对学生的亲和力,为了让学生爱听你的课,你就是要处处向学生“示好”。
(2)有经验的老师将千方百计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师生之间的这种通信关系才是接通的。不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家教。家教的讲课,不论是教孩子的家长还是为孩子聘请的家教老师,多数情况是一对一进行的。老师和学生保持全程的沟通和互动状态,是核心,是本质。老师不但不允许学生精神溜号,而且总会在合适的时间点上,问孩子“上一次课留的作业拿出来我看看,我们讨论一下”,“我讲的你听懂没有”,“你说一遍我刚才讲的要点”,“你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我出一道题,你看如何回答”,“你归纳一下,今天讲了哪些主要内容”。老师不仅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习情况,而且始终注视着孩子的表情,从表情中感知孩子是否听懂和理解的情况;家教的另一特点是根据孩子学习情况调整授课进度。大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同于家教,学校无法为每位学生配备那么多教学资源,不可能要求老师像家教那样对待每位学生。但是家教的模式还是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师生在思想沟通基础上的互动,教师又讲又问,学生又听又问又讲。从认知结构角度,这样的互动必然能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内化)和认知结构的重构。这是家教与学校课堂的主要差别,也说明这种互动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如何更接近家教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在思想上拉近距离。教师应该感觉到听课的不是虚幻的人群,而是你伸手就能摸到的。说话要有直接感、近距离感。教师必须大部分时间面向学生,眼睛注视学生。注视学生讲课有多方面意义:学生会感到受到老师的尊重,从而听课精力集中;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中,了解学生听课和理解情况;这是向学生表示“亲和力”的重要时机。如果遇到一位一直板着面孔,眼睛盯着教室后墙与天花板之间的棱线不看学生一眼,只顾照教材讲,学生能愿意听吗?
(3)有经验的老师会特别重视章节的标题、重要的专业术语的讲解
在黑板或投影屏上出现一条标题时,听者的第一反应…“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甚至包括那些原来精神溜号的人,都会等待给出简要的答案。有经验的老师绝不放过这个机会,会以精炼且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出答案。这样做,遵从了认知规律,出现一系列连环效应。首先,老师给出的恰是学生渴望知道的,刺激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其次,建立或保持师生的思想沟通。再次,有利于唤醒、调动认知结构中的背景知识。重要的专业术语和章节标题有相似的特点。
如果老师自己对标题、术语理解不深、不够本质,那就要钻研,使自己有深入本质的理解。这正好是优化自己认知结构的好机会。
(4)有经验的老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善于适时联系前后左右的知识
知识的前后联系,是指联系本课程讲过或将要讲的知识;知识的左右联系,是指联系其他课程学过的知识。这样的联系,不仅有利于接受新知识,更能促进更大范围内新旧知识的内化,更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在大学有一位偶像老师,他上课时跟大家说,“你们见到我,专业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如果当时不能给出完正答案,至少我可以指出如何
解决问题的方向。”认知结构中知识累积到如此程度,应该是每位老师努力方向。
(5)有经验的老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时机指导学生归纳和小结,促进认知结构的重构和优化
什么样的认知结构是优化的,有一条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那就是知识的排列必须有条理、有关联,既有树形又有网形。这样才有很好的可检索性、可提取性。
有许多过程影响知识排列的条理性:接受新知识时新旧知识内化;老师讲课适时的引导;学生自己复习和总结。实际上,前面说的几点都关系到知识条理化。这里说的指导学生归和小结,对于帮助学生知识条理化更有直接意义。
归纳小结是要选择时机的,在备课时就要想(设计)好,可以在一段之后,一节之后,一次课之后,一章之后。例如,一次课之后,无法要求学生对老师讲的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但至少他应该说出这次课讲了哪几个大问题,建立知识的框架,知道知识要点是什么。如果他自己不能归纳,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指导”。如果大多数学生仍不知道这次课讲了哪几个大问题,能说这次课讲得很成功吗?
(6)有经验的老师会把知识讲得很有风趣,学生感受到幽默
杨振宁老先生曾做过题目为《物理学之美》的报告。我想各学科的科学家都会认为自己从事学科的“美”。这个“美”至少包含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广泛的应用,并能在应用中获得巨大的效益。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会把知识讲的很有风趣,会觉得知识那么“讲理”,那么“聪明”,那么“神奇”,那么令人“向往和追求”。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应用知识,他们本身都不是枯燥的。
回忆我在中小学的学习,学生都非常喜欢讲话逗趣、幽默、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某某老师“说话真逗”,成为学生爱听课的理由。我无法说这种现象是否很合理,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大学怎样呢?如果一个老师把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又有风趣,如果老师讲课很有激情,如果老师给出具有“亲和力”的微笑,他的讲课将会受欢迎。如果那位老师说,我的性格就是寡言少语,严肃,从不开玩笑,我也没必要改变自己讨好学生。我认为,作为老师,还是应该考虑如何适应学生,而不应该强调要求学生适应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