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0571-56700255
  • 0571-56700299
  • 传真:0571-56700255
  • 邮箱:hzyzpc@126.com
  • 地址:行政楼305-307室

你问我答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你问我答 > 正文

督导工作·你问我答(二)

作者: 来源: 时间:2016-07-06 点击量:

 

问:督导工作如何体现“督导并举,以督促导”的原则?

 

答:一靠关注。通过持续的关注,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两级督导都要经常性地确定重点关注对象,比如,要多关注刚刚进校的新教师,不要让他感到教学是单兵作战;多关注教师的创新努力,帮助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多关注教学上存在一些困难的教师,促进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在体现方向的同时,要注意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及时对努力后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的阶段性目标要具体明确,也要注意保护和激发教师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靠对话。对话的目的是帮助反思,促使对话双方通过语言思考,并在语言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分享意义,创造求真求实的文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团队协作与交流,更要靠教师的反思和实践,而对话则提供了反思与分享的机会。在教育中并非所有的交谈都是对话,对话是“同意或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是理解差异而非消除差异。督导与教师的对话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进行双向沟通与共同学习的关系。双方都必须充分意识到,就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对话是一种公共空间的对话,各自要承担比私人交谈更大的责任,默认情况下是可以被公开讨论和刊载的,要自觉将对话提升到理性层面。

 

问:对督导员工作不满,如何投诉?

 

答:欢迎全体教师对督导员队伍进行监督,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支持。

 

我们愿意为双方提供充分的对话条件,对话最好以邮件形式,更容易做到理性审慎,专注于问题本身,避免意气之争、立场之争。而且,由于对话过程本身也构成一种易产生误解的事实,书面形式可以减轻澄清对话过程的负担。我们相信,这样的对话过程是有效的,源于我们信任理性的力量,信任双方对理性有自觉的追求。

 

表达意见时,要能区分“事实”和“想法”。事实陈述使用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木头”等,而“看法”使用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如“美好”、“丑陋”、“折腾”;事实说:“请你核实”,看法说:“我说对,就没错”;事实陈述是谦虚的、协商的,而看法陈述则是傲慢的、独语的;“事实”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而“看法”的陈述则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才获得正确性。(徐贲,《学会讲道理》)

 

要有意识避免常见逻辑谬误,抵制那种堆砌形容词的文革大批判文风,有事说事,就事论事,不随意揣测,更不能把揣测当事实。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仅仅讨论对话的内容。要信任语言,不去找言外之意。不利用语义歧义耍小聪明,语带双关、阴阳怪气,要敢于表达观点、陈述理由。切勿以斗争意识随时划分对立立场、时刻警惕利益受损,要以是非对错的判断意识来理解对方语言。杜绝任何人身攻击的行为,一旦发生,要及时道歉回到理性轨道,死守“面子”不认错是自毁人格的。

 

对事情的判断有不同范畴,包括价值判断(好/坏)、正当性判断(对/错)、真假判断(是/非)、风格判断(恰当/不恰当)等。如尊重教师、热爱学生属于价值范畴,遵守规则、保障权益属于正当性范畴。要避免逻辑上的“范畴错置”,使用好/坏、对/错来判断个人风格,从而产生受到冒犯的想象。在公共事务对话中,合适的风格是中性、坦率,多用陈述句。对风格的意见宜私下个别交流,可以直接表达个人感受(“我”如何),而不是回以言语攻击(“你”如何)。

 

最后,要相信彼此能够超越身体化的情绪和物质化的利益,通过理性交流建立信任。

 

问:督导员履行职责,却被讥讽为“爱管闲事”、摆“官威”,怎么办?

 

答:督导员要坚持原则,也要礼貌待人。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在校级教学督导员首次会议上就学习了相关内容。

 

双方都要有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督导员要严格按照学校的督导条例开展工作,讲条例、用条例,就没有“错”;僭越规章制度,就有可能犯错。同样,教师也不能以违反规则来追求“平等”。把遵守规则的要求看成是对自己的冒犯,这是一种特权思维;把批评等同于“官威”,认为只有“官”才能批评,这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等级而不是事情本身,是一种等级思维;认为较真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就是多管闲事,这是把教育教学工作看成是私家领地而不容他人置喙,是混淆私域与公域,实际上,在公共空间不是人人可以随便,而是人人有责。

 

双方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批评。督导员的批评,要秉持公正与专业,克服人情、情绪等各种内心压力,坦诚面对自己内在的原则,以理性来坚定表达观点,直面来自教师的批评。双方都要明确,缺点不代表你是谁,如何克服缺点才代表你是谁;如何批评,体现的是批评者而不是被批评者的素养,如何对待批评,则体现被批评者而不是批评者的品性。对于不公正或不符合事实的批评,要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因不能直面批评中或事实中呈现的自我形象而迁怒于人的情况,要冷静平和地给予对方反思的机会。

 

对待各种言语攻击,如使用贬低性形容词或动词、嘲讽、质疑人格,应予以批评,如果在言语攻击中流露出不健康的价值观,更应严肃批评。任何言语攻击都是恶化环境的,事实上,对一个人的粗鲁冒犯,往往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冒犯,人人应有这样的尊严意识。

 

上一条:督导工作·你问我答(三) 下一条:督导工作·你问我答(一)